【巨石研調】疫情持續之下中國外貿面臨的四大難題

全球疫情近1週較上週增加11%,截至7/6 15:30累計11,464,084例確診病例,其中535,626例死亡。中國大陸北京市場群聚近1週新增10例,6/11-7/5累計335例,6/4-6/29發病,現高風險區為豐台花鄉街道。

 

上周中國總理李克強召開穩外貿專門會議,表示目前外貿環境依然嚴峻複雜,對此必須有充分估計和凖備。近期雖然防疫物資出口增長,但整體來看,5月份外貿數據持續因各種因素干擾,出口部分由升轉降,進口也再創4年最低。雖然中國為第1個復工復產的國家,但隨著6月份全球疫情再次升溫,加上與印度和澳洲關係惡化,北京的第2波疫情也為農產品進口造成影響,導致原本看似要復甦的經濟情況再次蒙上陰影。

 

全球疫情再次升溫,外部需求受到衝擊

進入6月份歐美等全球各地疫情再次爆發,封鎖措施勢必延長,商業活動的復原遙遙無期,外貿訂單的低水位及外部需求的疲軟,延長拖慢中國經濟復甦的腳步。上周世界衛生組織也表示,隨著限制措施的開始鬆綁,歐洲與美國每周確診病例數也隨之反轉增加,澳洲也出現2個月以來單日新增病例最高的紀錄。在這種疫情無法徹底消除的壓力下,暫停經濟重啟並恢復封鎖政策的聲音又漸漸出現,美國德州宣佈暫停經濟重啟、加州關閉洛杉磯和其他六個縣的酒吧、佛州關閉部分海灘,澳洲也在考慮重新實施社交距離限制措施,德國北萊茵-威斯特法倫州對兩個縣再度實施限制令,這是自5月德國全國解除限制令以來,首次重新在德國地方實施封鎖。未來可能持續擴大的新一輪限制措施,將使全球消費需求持續疲弱,對中國外貿出口將持續帶來嚴重影響。

資料來源:財經M平方

 

中印、中澳雙邊關係不佳引發貿易障礙

6月份中印發生數十人喪生的邊境軍事衝突,促使印度國內掀起抵制中國貨物的聲浪,印度主要港口欽奈的海關更是大動作進行中國的船貨額外檢查,導致包括美國福特汽車、蘋果、思科和戴爾等也因此受到牽連。印度每年對中國的貿易額超過880億美元,逆差超過530億美元,中國也是印度最大逆差國。中澳之間關係也面臨外交惡化情況,澳洲呼籲對新冠疫情源頭進行國際調查,中國便以禁止進口部分澳洲牛肉,及課徵進口大麥高關稅的報復行動,這些種種外交或經濟上的利空,持續拖慢彼此之間的經濟外貿活動與復甦。

 

與美國的科技冷戰,阻礙中國科技企業出口

近2個月美國持續對中國發起多次科技領域的限制措施,美國工業安全部宣佈,要求廠商將任何在美國內外的半導體晶片商,如果要出口給華為時,必須得到美國政府的出口許可證,另外也傳出美國政府凖備將20家中國企業認定為由中國支持並控制。這其中包括了華為、和已登上美國實體清單的海康威視外,另外中國移動、中國電信及中國航空工業集團、中國鐵道建築集團、中國船舶重工集團、熊貓電子集團等公司都是名單之一,這也幾乎等同宣告對中國實施經濟制裁。不僅如此,美國近來積極游說盟國禁用華為5G設備,導致該公司在歐美等眾多市場節節敗退。而這些企業大多在中國生產,持續的被打壓將造成外貿一定程度影響,這也將加速中國轉向高端製造業轉型。

 

北京第2波疫情衝擊農產品貿易

當所有人都認為疫情已經在中國已經逐漸平息之際,經濟活動也緩步開始回溫,然而自6月中北京發生批發市場聚集性疫情之後,本地確診新冠肺炎病例又超過300例,這次爆發第2波疫情的始末,為一個切割進口鮭魚的砧板上檢驗出新冠病毒,不僅造成鮭魚的進口大幅衰退,中國對其他農副產的進口也瞬間收緊,不管是從南美巴西進口的肉類、大豆等等,未來政府將對這些進口農副產品進行廣泛的測試,而這些農產品進口的審查力度加大,可能造成出口國的報復性反應。

 

過去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,每年加工貿易呈現飛速成長,每年出口的增長平均是GDP增長的1.5倍,貨物和服務出口的數據也在2006年達到最高峰,達到GDP佔比36,隨後的金融危機,讓這數據在2009年暴跌到24.5%,官方被迫將經濟的動力轉向投資和消費,也順利轉行成功,在2018年時,出口在GDP中的佔比已經穩定在19%左右,中國經濟的主要驅動力已經從過去的外貿一枝獨秀,轉向外貿、投資和消費的三強鼎力時代,這更進一步反映在後來的中美貿易戰中變成優勢,因為貿易已經不再是中國經濟的唯一動力。而面對當前的疫情,中國外貿承受與金融海嘯相似的壓力,但能否再次降低外貿依賴度過難關還很難說。因為中國經濟面臨全面而複雜的壓力,不僅是來自外部多個貿易伙伴的直接打擊和對抗,內部也因疫情使國內的消費無法快速復原,因此透過大幅刺激消費增長補償外貿的做法是否有效仍是未知。不過全球其他國家壓力更大,中國經濟相對算是最快開始復原的。IMF預估中國是目前唯一2020年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。

資料來源:財經M平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