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巨石研調】「現金為王or只是垃圾」?

美元現金是王道,只對了一半?

這次疫情讓經濟活動停滯,金融環境大幅震盪,甚至讓全球許多知名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傳出重災情。投資者面臨極度恐慌,紛紛將資產變現轉進美元市場。市場風險偏好的大幅收斂,也讓人們開始認為持有美元現金,將可最大程度降低貨幣風險,以求順利度過當前的低迷金融情勢。沒錯,美元是當今最具防禦性的強勢貨幣,很大一部份的金融商品都採取美元計價,因此當發生系統性風險時,美元無疑是最具流動性且最沒有風險的貨幣資產。然而現金呢? 我們現在處在金融海嘯以來最大規模的貨幣政策下,在全球央行大量灑錢的情境下,許多市場已經出現實際和名目利率可能極低或甚至負處的窘境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現金真的還能算是最好的資產項目嗎?

 

貨幣與乘數擴張效果

根據經濟學定義,貨幣的經典定義很簡單,一是商品和服務的交換媒介,二則是財富儲存的載體。一般銀行裡的存款稱為內生貨幣(inside money),其他有形的紙鈔和硬幣是外在貨幣(outside money)。內生貨幣是金融銀行體系可以提供的信貸來源,而外在貨幣則是指政府在採購或進行轉移支付時所發行的貨幣,其具有唯一性,在我口袋就不會在你口袋。近代央行所發行的貨幣大部分屬於數字貨幣,在存與貸款之間不停流通,隨著過程持續放大,原本100元的數字貨幣,體現在銀行帳戶上的效果與額度,可能達到1000元甚至更多,這也就是所謂的貨幣乘數擴張效果。為什麼世界各國央行印了那麼多錢,但在現實經濟中卻沒有看到那麼多通膨,這是因為這些絕大部分是銀行帳戶上的數字貨幣,實際的物理貨幣增加很少。也就是經濟學中所說的,流通的現金貨幣沒有增加很多,而經過貨幣乘數擴張的廣義貨幣總量出現大幅提昇。

 

QE後的產物

  • 社會債務和資產價格飛漲

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,Fed的資產負債表擴張了5倍,但流通中的美元現金M0增長僅從700億美元左右變到1000億美元,因此美國的物價並沒有明顯大幅上漲。因為在現金金融環境的轉變下,實體現金需求總量不高,除了基本日常生活消費外,握有實體物理貨幣的數量及機會很低,也進一步也遏止惡性通貨膨脹爆發的可能性。然而,這麼大量寬鬆政策下的貨幣去哪了?轉而代之的就是通過借貸的方式,流通到各個金融銀行機構,經由頻繁周轉的存貸款循環,形成當今經濟環境的資產與債務產業鏈。其大量的用在購買各項金融資產上,進而演變成社會債務和資產價格一起飛漲。目前全球前幾大經濟體的美國及歐元區、大陸、日本,就分別體現在其股市、房市、債市之中,這也是自從金融海嘯以來,世界經濟主要的運行模式。

 

  • 通膨不存在的假象

然而這樣的資產及債務變化,並沒有完全在當代政府的通膨數據計算基礎內,例如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,主要在衡量一般家庭購買消費性商品及服務價格水準的變動情形,但市場上流通之商品及服務種類繁多,占支出比重也不同,所得出的結果及呈現出的效果也不盡相同,甚至被看待是一種成功的救市行動與經濟回升,殊不知其實並沒有如實反應真實的各項資產價格水準變化。這似乎也進一步促使市場參與者對於金融資產價格的追求,整個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或資產泡沫持續在堆積醞釀。

 

  • 民族主義與貿易保護政策興起

大部分民眾透過工作、勞動和服務獲取薪資,緩步累積現金實現資產增加的目標,然而真正成就鉅額財富的關鍵,卻不僅僅是現金資產的累積,而是將資產做最有效的配置,甚至以提高槓桿倍數的方式運行,不管是在資本市場、金融市場或房地產等等,無以數計的各種資產形式,給予了近代寬鬆政策最佳的管道,這當然也衝擊大多數人的生存法則和尊嚴,導致社會群體貧富矛盾升溫,也因此目前世界各種民粹極端主義以及貿易保護政策正快速興起。

 

現金是垃圾? 選對工具才能不被時代洪流淹沒

在疫情肆虐導致全球利率大降的情況下,整體金融市況彷彿再次回到2008年金海嘯後的情景,有鑑於過去10年來的經濟復甦進程,理所當然的持有資產會比抱著現金更好,儘管現金的價值不像部分資產有機會波動,但其可能會帶來超乎預期的負回報。換句話說,當處在全世界央行前所未有釋放資金的環境下,既使數據上或技術上沒有出現通貨膨脹時期,但現金的實質購買力其實已經大幅衰退,因此如何在資產保護及保值的前提下,能夠跟上金融環境的潮流腳步,伴隨著債務的膨脹而促使資產價格隨之上漲,這也是各國政府的信用大躍進,當今的最佳選項之一就是類固定收益商品。世界最有名的避險基金之一的橋水基金創辦人,甚至提出「現金根本是垃圾」這樣的論述,巨石人壽以專業金融角度洞察先機,因應時事率先推出近期的熱賣商品—五福臨門,其具備絕對的保本保值特性,5%的固定收益高報酬率,5年短中期的靈活資金周轉調度特性,美元資產的基礎更是幾乎可以完全取代現金配置,在當前這樣的經濟時代,我們不再讓「現金就是垃圾」這句話籠罩在原本就脆弱的投資信心層面中。